📌主題簡介:
自1990年代起,臺灣推動校園輔導制度逐步邁向制度化與專業化。其中「教訓輔三合一方案」(1998–2004)為一重要轉捩點,首次引介美國學校心理學中的三級預防理念(初級預防、次級預防與三級介入),並結合行政組織再造策略,嘗試整合校內教務、訓導與輔導人力資源,以系統性推展學生輔導工作。2011年《國民教育法》修法為學校輔導人力制度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其新增第10條明文規範學校應設置學生事務與輔導相關職位,包括專任輔導教師及專任專業輔導人員(具備心理師或社工師證照)等專業人力,並補助各縣市成立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強化地區性資源網絡。2014年公布施行的《學生輔導法》為我國校園輔導制度的重要里程碑,正式奠定三級輔導架構的法制依據,推動學校輔導朝向整體性、系統性與專業化邁進。此法迄2024年進行部分修正,針對專任人力配置、評鑑制度與責任劃分進行調整,使制度更契合教育現場運作需求。
此一歷程反映我國學校輔導制度已從個別導向轉向系統介入,強調預防、跨專業合作與多層次支持機制。而面對日益多元與複雜的學生需求,學校輔導教師與相關專業人員必須在制度支持下,仍須持續強化專業知能與實務策略,建構更具回應性與在地性的輔導模式,以回應校園中包括心理健康、適性發展、危機處理與社會正義等多面向議題的挑戰。
本專刊以「深化專業發展與本土實踐」為核心主題,邀請學界與實務界共同反思與探索《學生輔導法》實施與修正以來,臺灣學校輔導體系的現場經驗與專業發展樣貌。本專刊聚焦兩大主軸:(一)輔導人員的專業發展與師資培育;(二)學校輔導工作之本土實踐。期盼透過本專刊,匯聚多元觀點,為未來制度精進與專業發展提供實證基礎與前瞻思維。
📩 徵稿範圍:
兩大主軸與議題說明:
(一)後《學生輔導法》的輔導人員專業發展與師資培育
聚焦於《學生輔導法》實施以來,臺灣在輔導教師/專業輔導人員的師資培育與專業養成路徑與模式上所產生的變化與挑戰,關注教育培訓、繼續教育制度等發展現況與創新實踐,並探討專業發展如何實質回應學校現場的需求。
可涵蓋的議題包括:
•輔導人員職前、在職與職後之培育制度與課程設計
•重要專業能力建構,如親師溝通、諮商技巧、個案概念化、系統合作、倡議能力等
•督導機制與專業支持系統
•多元訓練模式建構,如遠距訓練、AI模擬、線上教學等
(二)學校輔導工作之本土實踐
聚焦於《學生輔導法》施行後,學校輔導工作在教育現場的實際實踐樣貌,關注輔導教師/專業輔導人員如何在日常校務與教育情境中落實輔導理念,並回應學生在身心發展歷程中所面臨的各類議題。
可涵蓋的議題包括:
•各類學生議題的輔導實踐與因應歷程,如校園霸凌、中輟、情緒障礙、孤寂感、多元性別、生涯與適性輔導等
•輔導策略與應用方式,如個別輔導、團體諮商、班級經營中的輔導介入、表達性媒材使用、親師合作等
•跨專業合作與學校輔導團隊運作經驗
•系統性輔導工作模式的建構與實踐,如整合性學校輔導方案